相關欄目
熱點文章
首頁 » 教學管理 » 專業設置 » 正文

智能制造工程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24日 來源: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字體大小:


一、專業定位

本專業适應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智能制造(産品智能化設計及系統集成設計、智能制造及自動化、智能生産技術管理及銷售)應用領域,及科研、教育教學等單位,培養具有智能制造領域基礎理論、專業素養及工程應用能力,能從事智能制造設計、維護、管理、營銷等技術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智能制造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具備産品、裝備的智能化設計及系統集成設計、智能制造工藝設計、制造過程的數字化及智能(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智能産品、裝備制造及相關單位,從事智能制造設計、維護、管理、營銷等方面工作,成為“精技術、懂經營、善服務、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培養規格

學制:基本學制4年,學生修業年限為3—6年。

畢業學分:本專業要求修滿165學分。學生完成人才培養方案規定課程,修滿規定的學分,符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準予畢業。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規定的條件,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智能制造設計基礎、控制工程基礎、電氣控制與PLC、智能感知與測試技術、智能制造工藝設計、人工智能基礎、智能制造系統設計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接受本專業技術技能的訓練。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生培養規格為:素質、知識、能力、技能結構各方面達到培養目标,具體要求如下:

(一) 素質要求

1.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3.具備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4.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相關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素質知識。

5.具備良好的美育教育和勞動教育,培養自我的審美和勞動意識。

6.具備良好的溝通與協調能力。

7.熱愛專業,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二)知識要求

1.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與知識,主要包括:自然科學、機械工程、力學、控制工程、人工智能等相關知識。

2.掌握智能制造生産管理基本知識,具備制造生産經營管理、産品銷售相關知識。

3.了解智能制造領域相關的最新發展趨勢與動态,不斷更新專業新知識。

(三)能力要求

1.具備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等基本能力。

2.具備初步的産品、裝備、生産線智能化設計。

3.具備初步的智能制造工藝設計的能力。

4.系統集成設計的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産品開發能力。

6.具有較強的自學和創新能力。

(四)技能要求

1.智能制造系統裝調與運維技能。

2.數控機床加工編程技能。

四、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結構及學時學分比例表

課程類别

課程性質

學分

占總學分 比例

理論學時

實踐學時

通識課

公共必修課

必修

37

22.42%

488

196

公共選修課

任選、限選

10

6.06%

160

0

合計

47

28.48%

648

196

專業課

專業基礎課

必修

28

16.97%

414

34

專業核心課

必修

24

14.55%

346

38

專業選修課

任選、限選

24

14.55%

348

36

合計

76

45.45%

1108

108

集中實踐課

必修

33

20. 00%

12

912

拓展課

任選

9

5.54%

144

0

合計

165

100%

1912

1216

 

核心課程:智能制造設計基礎、控制工程基礎A、電氣控制與PLC、智能感知與 測試技術、智能制造工藝設計、人工智能基礎、工業互聯網與萬物互聯技術、智能制造系統設計

主要的專業實驗/實訓:電工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工程力學實驗、工程材料實驗、 智能制造設計基礎實驗、控制工程基礎實驗、智能感知與測試技術實驗、智能制造工藝實驗、智能制造系統實驗;專業認知實習、金工實習B、電子電工實習、智能制造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數控加工實訓、電氣控制與PLC課程設計、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綜合實訓、工業互聯網與萬物互聯技術課程設計、智慧工廠與數字攣生課程設計、智能 裝備故障診斷與維修實訓、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五、師資隊伍

目前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校内教學人員12人,外騁教授級專家3人,共計15人。其中,校内教授2人,占比33%(包括外聘教授),高級工程師及副教授6人,占比40%,講師4人,占比27%;碩士、博士學曆人員9人,占60%;具有本專業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10人,占67%。

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具有本專業教學與科研能力,能滿足本專業教學需求。

六、教學條件

本專業教學條件優良,人工智能實驗室在建中,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專業實驗室共36個,包括電工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室、工程力學實驗室、工程材料實驗室、 智能制造設計基礎實驗室、控制工程基礎實驗室、智能感知與測試技術實驗室、智能制造工藝實驗室、智能制造系統實驗室等,總價值超過3000萬;其中,機器人應用實驗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機器人仿真離線編程實驗室、數控技術實驗室、虛拟産品開發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滿足現代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新的發展需求;同時,為了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與工程應用能力,與企業開展合作,共建有校内外實踐教學基地12個,其中,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漢威泰(廣州)電器制造有限公司、江門華通豐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均是與本專業長期進行校企合作單位,為學生參加工程實踐提供了良好實訓條件。

七、其他亮點

(一)建立智能制造産業學院,發揮民辦校管理靈活優勢與企業研究院所深度融合,解決師資力量、設備資源、人才培養的共享問題,探索“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二)以學科競賽為抓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學相長。

(三)建立創新班,以項目為載體,創新實踐教學。教師工作室選擇工程或競賽項目,學生參加方案論證、機電結構設計、控制編程、加工制造、組裝調試等過程,實現智能制造全過程能力訓練、自主學習和競賽成果展現。

(四)利用工作室組織學生參與科研、社會實踐。本專業工作室數量多,種類全,每學期均組織學生進行科研、參加機械設計、工業機器人等各種比賽,提高學生産品設計能力,工程管理與營運能力。